遠安縣局:“四轉換”提高耕地資源利用效率
遠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圍繞耕地保護多措并舉提質量、優布局,深化拓展耕地功能,推進農田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極大提升了耕地的綜合產出能力,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林耕轉換優化空間。將“耕地下山、林地上山”作為穩定耕地空間和高效耕作的重要保障,制定《遠安縣耕地與林地空間格局優化工作實施方案》,按照“15度以下空間逐步向耕地轉化,25度以上空間向林業生態空間轉化,15-25度之間根據產業需要,宜耕則耕、宜林則林”的總體思路,通過耕地“山上”換“山下”、實現全縣“耕地”“林地”雙向進出平衡,科學優化耕地布局,提高耕地質量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該方案現處在意見征求階段,并同步開展林耕置換情況摸底,篩選出林地置換耕地地塊,并上傳國土調查云平臺。
“旱”“水”轉換提升地力。在多個鄉鎮啟動“旱改水”項目,通過土地平整、溝渠清理疏通、道路硬化鋪設、土壤肥力改良等多個環節,讓“望天收”的旱地、荒地變身為旱澇保收的良田。其中,鳴鳳鎮花園村投資300余萬元開展的旱改水項目,新增水田200畝,畝均糧食產量提升30%,土地流轉價也從200元/畝升至400元/畝,并隨著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優質種植品種的引進和先進農業技術的使用,推動農業生產向規?;?、標準化和智能化方向轉變。
數據轉換強化管理。全省一盤棋、高質量開展坑塘水深測量工作,將測量成果轉化為水資源管理的“數字底座”,根據水資源儲量制定耕地補水、灌溉方案,設計灌溉管網與排水系統,為干旱期水資源調配提供量化依據,助力國土整治與農田建設,實現“旱澇保收”。測量工作共涉及41個圖斑、201.94畝坑塘,現已上報最終成果。
時空轉換復合利用。以科學規劃為引領,以國土整治為突破口,推動耕地復合利用,明確劃定耕地復合利用引導區,開辟新的、高效的食物生產途徑,力求空間、時間和資源的高效配置,實現一地多收、一地多用。鳴鳳鎮花園村重點發展“水稻—羊肚菌”輪作模式,利用冬閑田引入高附加值的食用菌產業,成功破解土地季節性閑置難題,顯著增加了畝均產值和農民收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