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向土地存量要發展增量的集約之路
長江之畔,發展潮涌。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擘畫藍圖,囑托湖北“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奮勇爭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這份殷殷期許,正化作荊楚大地上的生動實踐——
塔吊林立的建設工地奏響奮進強音,智慧園區集聚著產業創新的澎湃動能。湖北以全國1.9%的國土面積,創造出4.3%的經濟總量,正以“寸土生寸金”的節約集約智慧破解發展命題。面對國務院《湖北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提出的開發邊界嚴控1.3倍、單位GDP地耗下降不少于40%的硬約束,一場向土地存量要發展增量的深刻變革已然啟程。
“我們要把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轉化為破局開路的實踐。”湖北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說。在省委省政府統籌推進下,這片承載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使命的土地,正在用一場深刻的“空間革命”回答著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
長江潮涌處,荊楚展新篇——我們挖掘了湖北以高效用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三個實踐樣本,小中見大,展示這場變革。
武漢市漢陽區向陽村“騰籠換鳥”記:
110畝閑置地變身教育產業園,村民年收益約4000萬元

向陽村閑置土地改造。
在武漢市漢陽區江堤街道向陽村,一塊閑置多年的集體產業用地最近火了——曾經的荒草叢生之地,如今矗立起現代化的教學樓群。這個由村集體投資4.5億元打造的向陽教育產業園,不僅填補了區域教育資源缺口,村集體資產還同時增加了12.6億元,1087名村民每年收益約4000萬元。
沉睡的土地:從金疙瘩到燙手山芋
2005年,向陽村按照武漢市城中村改造政策,獲得了位于三青路以南的110畝產業用地。按照當時的規劃,這塊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本該成為村民的聚寶盆,卻因種種原因成了沉睡的資產。
向陽村村民老李回憶,這塊地先后嘗試過建材市場、倉儲物流等業態,但始終沒能形成規模效益。更棘手的是,村集體資金有限,不敢輕易動用征地補償款進行大規模開發,導致土地長期處于曬太陽狀態。
轉機出現在2023年,為貫徹落實國家關于節約集約用地的戰略部署,錨定城市空間提質目標,湖北省自然資源廳與武漢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積極爭取將武漢市納入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城市,通過制定低效認定標準,低效用地再開發專項規劃,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工作。在此過程中,武漢市漢陽區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主動作為、精準發力,啟動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向陽村抓住機遇,得到全體村民的支持,以村民入股形式參與到向陽村教育產業園項目中,為區域發展帶來了新契機。
破局之道:教育產業打開新天地
如何避免重蹈覆轍?向陽村這次走了條與眾不同的路。
在漢陽區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的指導下,村里沒有跟風建設酒店寫字樓+大賣場,而是瞄準了教育產業這片藍海。周邊新建了十幾個小區,學位缺口達2000個。江堤街道黨工委負責人算了一筆賬:項目建成后可提供132個教學班,正好補齊教育短板。
項目現場,已竣工的一期教學樓采用模塊化結構,5層以下是教室,6層以上是辦公區,地下空間則兼具人防、停車和商業功能。就像搭積木,以后轉型其他業態也很方便。
招商環節更是神來之筆。通過區政府牽線,武漢知名外國語學校辦學團隊簽約入駐,簽下長租協議。光這一項,年收益約4000萬元。投資方透露,現在二期還沒建完,已有相關機構排隊等著入駐。
四方聯動:破解資金技術難題
從圖紙到現實,最大的攔路虎是資金。4.5億元的投資額,對村集體來說無異于天文數字。
村集體以土地作價出資,武漢農村商業銀行提供項目貸款,多方風險共擔。這種組合拳既解決了融資難題,又保證了建設質量。
審批環節同樣打破常規。區里成立工作專班,將原本串聯的規劃、施工等審批改為并聯辦理,創下三天拿六證的漢陽速度。在辦理產權證時,勘測院技術人員直接駐村辦公,把辦證時限壓縮了60%。
最讓村民安心的是收益保障機制。項目采用保底租金+經營分紅模式,即使遇到市場波動,村民每年可合計獲得不低于3000萬元的保底收益。隨著二期明年8月竣工,預計收入將突破4000萬元。
裂變效應:一塊地帶活一片區
走在連通港路上,教育產業園的輻射效應已然顯現。對面的向陽體育公園剛承辦完全國輪滑錦標賽,吸引數萬游客;周邊的餐飲店從年初的3家增至17家;連二手房價格都比去年同期漲了15%。
這就像下圍棋,一步活全盤活。漢陽區政府主要負責人說,通過串聯教育、體育資源,這里正形成文教體商融合發展的生態圈。更令人驚喜的是,向陽模式已在漢陽復制推廣——永豐街的醫療產業園、江漢二橋的科創基地等6個項目相繼落地,盤活低效用地超500畝。
向陽村的實踐證明,盤活低效用地要精準對接市場需求。當教育遇上集體經濟,荒地上長出的不僅是教學樓,更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共富路。
荒廢水泥廠變身“黃金加工廠”——
秭歸縣盤活低效土地助力臍橙產業升級紀實

秭歸縣楚王水泥廠
夏日的秭歸縣郭家壩鎮頭道河村,空氣中飄散著柑橘花的清香。在原楚王水泥廠的舊址上,工人們正忙著對一棟老廠房進行加固改造。這個曾經因環保問題關停的老廠區,如今正煥發新生——它將成為年產值超5000萬元的現代化臍橙加工廠。
沉睡的工業遺產:從“水泥廠”到“橙工廠”
走進施工現場,還能看到部分殘留的水泥生產設備。這座建于上世紀90年代的鎮辦企業,占地2671.79平方米,曾是當地重要的工業項目。但隨著環保標準提高和生產工藝落后,水泥廠最終在破產關停后被政府收回,土地閑置多年。
“每次路過這片廢墟都覺得很可惜。”頭道河村黨支部書記韓眾回憶說,廠區雜草叢生,破碎的廠房成了安全隱患,村民們戲稱這里是“工業傷疤”。
“我們看中的不僅是這塊地,更是它背后的產業價值。”秭歸縣壹志公司負責人介紹,公司以89.425萬元取得4畝工業用地使用權和10.35畝集體土地經營權,計劃打造“臍橙生產基地+加工廠”的全產業鏈。
采取“修舊+建新”模式:土地新政激活一池春水
在規劃階段,各部門就提前介入。環保部門劃定生態紅線,農業部門指導產業布局,應急管理部門把關安全生產。“多規合一”的協同機制,讓企業辦手續少跑了十幾趟。秭歸縣壹志公司負責人感慨:“從拿地到開工,整個過程就像‘流水線’作業。”
這個項目改造采取“修舊+建新”模式:保留堅固的原料倉庫進行加固,新建3000平方米的智能化分揀車間。秭歸縣住建局派駐專家指導,采用輕鋼結構降低對老廠房負荷,既節約了30%的建造成本,又留住了工業記憶。
同時運用“國有+集體”組合供地新模式。秭歸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覃曉峰用“拼積木”作比喻:“就像把國有建設用地和集體農用地兩塊‘積木’組合起來,形成完整的產業拼圖。”
甜蜜的轉型:小臍橙撬動大產業
在臨時搭建的展示廳里,頭道河村果農王先生正觀摩新研發的臍橙分選設備。“這臺機器能按糖度、大小自動分級,我們的果子能賣出3倍價錢。”他算了一筆賬:以往直接賣鮮果每斤2元,經加工包裝后可達6元,還能做成橙汁、果脯等產品。
項目預計年底投產,將創造20多個就業崗位。村民周大姐已經開始參加崗前培訓:“既能照顧家里的橙園,每月還能多掙3000多元。”據測算,項目每年可帶動周邊農戶增收50萬元以上。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產業鏈重塑。秭歸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全縣臍橙種植面積達30萬畝,但深加工率不足5%。“這個項目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產業升級的大門。”目前已有3家配套企業表達入駐意向,未來可形成產業集群。
夕陽西下,老廠房外墻上的“安全生產”標語依稀可見,旁邊新安裝的“橙就未來”廣告牌熠熠生輝。這片土地的故事,正從機器轟鳴的工業篇章,續寫著果香四溢的鄉村振興新篇。
“府院聯動”盤活千畝閑置地
32億鐵水聯運基地激活“沉睡資產”

長江鎳業閑置地變身物流產業園
一塊閑置近10年的工業用地,如今變身年吞吐量1600萬噸的物流樞紐。近日荊州經開區透露,通過創新“府院聯動”機制,原湖北長江鎳業高科股份有限公司850畝閑置土地成功盤活,與周邊地塊整合開發為總投資32.3億元的荊州市大宗商品鐵水聯運基地。
破產企業土地“曬太陽”
2012年至2013年間,長江鎳業在經開區沿江大道以東拿下兩宗共850畝工業用地,投資6.1億元建設廠房和碼頭,卻因資金鏈斷裂成為“爛尾工程”。其中780畝地塊僅完成部分建設便停工超一年,被依法認定為閑置土地。
2021年,經開區成立專項工作組,打出組合拳:出臺《工業項目資產優化整合實施方案》,明確“依法處置+政策扶持”路徑;聯合法院開辟“綠色通道”,荊發控股集團作為主要債權人推動破產程序,僅用數月完成法拍;組建荊州臨港多式聯運公司,整合周邊219畝鐵路用地,連片開發成1070畝物流產業園。
鐵水聯運激活黃金岸線
在施工現場,原來銹蝕的廠房骨架已被現代化物流設施取代。新基地包含三大板塊:打造752畝的物流產業園;年吞吐量1600萬噸的碼頭作業區;連接荊沙鐵路以及江陵西站的疏港鐵路和裝卸區。
“這里將形成‘鐵路進港口、貨物通長江’的運輸體系。”項目負責人介紹,未來從江陵西站到碼頭的貨物可一站式轉運,預計降低企業物流成本20%以上。該案例創下三個“一舉多得”:化解6.1億元不良債務,避免群體性糾紛;騰退低效用地相當于新增70個標準足球場;園區吸引企業和帶動就業能力增強。
荊州經開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次實踐證明,政府與法院協同發力,既能解開債務死結,又能讓‘僵尸地塊’重生為經濟新引擎。”目前,基地已納入全省多式聯運示范工程,預計2026年全面投運。
站在長江岸邊,起重機轟鳴聲取代了昔日的寂靜。這片土地的“復活記”啟示我們:盤活存量資源,需要的不僅是決心,更是政府、法院、市場攜手創新的智慧。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