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印發湖北省地質災害防治 “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索 引 號 | MB1644959/2021-61711 | 發文日期 | 2021-11-12 |
---|---|---|---|
發布機構 | 湖北省自然資源廳 | 文 號 | 無 |
分 類 | 政務公開;土地 | 有 效 性 | 有效 |
各市、州、直管市、神農架林區人民政府:
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將《湖北省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抓好貫徹落實。
??
湖北省自然資源廳
2021年11月9日
?
?
?
?
湖北省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
?
?
?
湖北省自然資源廳
二○二一年六月
目錄
前????言?1
一、地質災害防治現狀與形勢?2
(一)地質災害現狀?2
(二)“十三五”地質災害防治成效?2
(三)“十四五”地質災害防治形勢?5
二、指導思想與規劃目標?7
(一)指導思想?7
(二)規劃原則?8
(三)規劃目標?9
三、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點防治區?11
(一)地質災害易發區?11
(二)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12
四、地質災害防治任務?13
(一)完善多層級防治管理體系,強化防災責任落實?13
(二)建立多層次調查評價體系,夯實風險防控基礎?15
(三)健全多場景監測預警體系,提升風險預警水平?17
(四)鞏固多手段綜合治理體系,降低災害風險程度?18
(五)深化多方位防災能力體系,提升科技防災能力?19
五、保障措施?21
(一)強化組織保障?21
(二)強化資金保障?21
(三)強化技術保障?21
附則?22
附表:
附表1 ?湖北省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任務安排表
附表2 ?湖北省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工作量統計表
附表3 ?地質災害隱患核(排)查工作部署表
附表4 ?地質災害隱患專項調查工作部署表
附表5 ?地質災害易發區風險調查工作部署表
附表6 ?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工作部署表
附表7 ?重點地域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部署表
附表8 ?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工作部署表
附表9 ?地質災害重大隱患區綜合遙感監測工作部署表
附表10?專業監測、工程治理和避險搬遷工作部署表
附表11?省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及職能職責
附圖:
附圖1??湖北省地質災害分布及易發程度分區圖
附圖2??湖北省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任務部署圖
前????言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中共湖北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發展和安全,創造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切實做好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加快構建科學高效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有效降低地質災害風險,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助力新時代湖北高質量發展,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地質災害防治三年行動實施綱要》《湖北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湖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制定本規劃。
根據我省地質災害實際情況,本規劃所指的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誘發或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或威脅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本規劃是“十四五”期間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是開展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據。規劃基準年為2020年,規劃期為2021—2025年,適用范圍為湖北省行政區管轄范圍。
一、地質災害防治現狀與形勢
(一)地質災害現狀
我省地處華中腹地、長江經濟帶中段,地形起伏大,溝壑縱橫,坡陡谷深,山地、丘陵占全省國土面積的80%以上。地貌形態多樣,地質條件復雜多元,極端氣候頻現,加上人為活動影響,是全國地質災害多發易發頻發、受地質災害威脅人口最多、經濟損失最大的省份之一,長江三峽庫區是全國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2016年、2017年湖北省連續兩年發生地質災害數量位居全國第二。
根據湖北省自然資源廳地質環境綜合信息平臺統計,截止2020年12月31日,全省在庫地質災害隱患點16324處,其中滑坡13935處、崩塌1703處、泥石流193處、地面塌陷493處;規模等級特大型125處、大型920處、中型3564處、小型11715處。受地質災害威脅人數66萬人、受威脅資產494億元。
(二)“十三五”地質災害防治成效
“十三五”期間,在黨中央的正確指引下、在自然資源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指導下,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全省自然資源系統共同努力,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廣大基層干部群眾全面參與,圓滿完成了《湖北省地質災害防治“十三五”規劃》的主要目標任務,防治成效顯著。
1.體制機制不斷完善,主體責任明晰。
一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進一步明確。調整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國土(地質)安全生產專業委員會,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作、社會參與、上下聯動”的責任體系,形成了自然資源、應急管理、發展和改革、教育、農業農村、文旅、水利、住建、地質等多部門聯合防災的工作機制,壓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二是地質災害防治制度體系逐步健全。湖北省人民政府和自然資源、財政等部門先后印發了50個防治管理文件和42個規范性文件,嚴格執行“五制”(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合同管理制、質量驗收和責任追究制)項目管理、“三專”(專人管理、專戶儲存、專賬核算)和“四按”(按計劃、按預算、按程序、按工程進度)財務管理等制度,進一步規范了地質災害防治項目實施、監督管理和項目績效評估,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建設質量和專項資金使用安全。三是創新建立了全省“四位一體”網格化管理模式。按“區定網、網定格、格定員、員定責”的工作要求,全省建立了30個片區、122個單元、27033個網格,共32294名網格員,每一個網格明確鄉鎮政府、自然資源所、專業技術支撐單位以及村委會“四位”的責任,打通責任落實最后一公里。
2.防災能力大幅提升,防治基礎夯實。
一是提升了調查評價廣度和精度。開展了1:50000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和風險調查,實現了山區丘陵縣和地面塌陷隱患區調查評價全覆蓋,針對重點地域和重點區段分別開展了1:10000和1:2000地質災害調(勘)查,調查精度的提高及新技術、新方法的運用,大幅提升了地質災害隱患的綜合識別能力;全省嚴格落實“汛期三查”和“雨中三查”巡排查制度,自然資源系統累計出動人員26.4萬人次,巡查排查各類地質災害隱患13.9萬點次,排危除險4952處,保護6765戶25400人,極大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二是提高了監測預警準確度。“十三五”期間,強化了同氣象、水利、地質等部門協作,及時研判風險,發布氣象風險防范信息485期,短信接收超149萬人次,利用微信公眾號、門戶網站、報紙等多途徑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信息,擴大接受范圍;我省新建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點1793處,結合群測群防、“四位一體”網格化管理,成功預報地質災害193起,避免人員傷亡6047人,減少直接經濟損失約3.29億元。三是加大了綜合治理力度。“十三五”期間,我省實施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項目344個,避險搬遷23653人,解除受地質災害威脅171957人,保護財產70.12億元。四是提高了信息化水平。整合“專網+互聯網+網格化”數據,形成雙網融合,實現地質災害信息化建設全覆蓋。五是提升了基層防災意識。組織各類防災培訓2225次,參與人員達16.63萬人次;開發“智慧防災”微信公眾號,對外宣傳2134次;發放《雨后地質災害防范手冊》47.66萬余份,宣傳科普突發地質災害預防、辨別、避險、自救、互救和減災等基本知識。六是穩步推進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健全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地質災害防治長效機制,三峽庫區實現了連續18年“零死亡”,為庫區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地質安全保障。
3.因災損失大幅降低,社會效益顯著。
“十三五”期間,我省遭受了2016年“98+”洪水、2017年強秋汛、2020年超長“暴力梅”,地質災害形勢嚴峻,共發生地質災害2906起(較“十二五”同期增加了26.5%),共造成66人死亡(或失蹤)、45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6.06億元。與“十二五”同期相比,因災傷亡人數減少25.5%,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防災減災救災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
(三)“十四五”地質災害防治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期,為實現我省“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的目標定位,必須牢牢把握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切實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轉化為湖北高質量發展的綱與魂。
高質量發展和國家安全戰略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下的防災減災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御能力。”把地質災害防治放在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位置。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指出“要建立高效科學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提高全社會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湖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統籌發展和安全,創造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全面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隨著新時代的發展,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地質災害綜合防治能力,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做實、做細、做到位,為我省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特定的環境條件決定防災減災形勢復雜多變。長江橫貫湖北全境,漢江、清江等各級支流縱橫密布,坡陡谷深,斜坡劣質化嚴重,地質條件復雜多元。近年來,全省降雨時空分布極不均衡,暴雨中心眾多,伏秋連汛,局地強降雨頻現,極端氣候發生頻率增多。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類工程活動影響明顯加劇,地質災害呈現隨機性加大、隱蔽性加強和破壞性加劇的特點,諸多因素導致我省地質災害多發頻發,加上湖北省是全國重要水源涵養地和重要生態屏障區,生態安全地位舉足輕重,防災減災形勢尤為嚴峻。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依然存在薄弱環節。全省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重大隱患區掌握不夠精準,局地氣候工況條件下地質災害風險底數掌握不夠明確,地質災害調查精度有待進一步提高。普適型地質災害監測點網覆蓋程度仍顯不足,缺乏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地質災害的有效預警預報模型,已有監測預警措施覆蓋面、精準度、時效性亟待提高。地質災害風險防控措施多針對隱患點部署,對于具備孕災條件、地質結構復雜、可能發生災害的區域風險防控手段不足。地質災害基礎理論研究、隱患早期識別、監測預警等現代化新興技術研發應用難以滿足防災減災需求,智能化服務水平仍顯不足。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程度和全民防災減災意識需進一步提高,績效考評、數據共享等方面仍有待完善。
二、指導思想與規劃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中共湖北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高質量發展理念,增強風險意識,以“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為根本遵循,結合我省“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布局,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早期識別、監測預警和防御工程,加強風險管控,全面提升“防”的能力和“治”的標準,建立科學高效的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以“控風險、保安全、促發展”為目標,為保障新時代湖北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二)規劃原則
以人為本,以防為主。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理念,將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強化隱患調查排查和易發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完善“四位一體,網格管理”,推進專群結合,提高預警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加強防御工程建設,切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屬地管理,分工負責。省委、省政府發揮統籌領導作用,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分級負責,承擔主體責任,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各司其職。人為因素引發地質災害,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承擔防治責任。
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堅持全省地質災害防治一盤棋,針對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發生規律,聚焦鄉村振興建設需求,以重大戰略規劃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為重點,統籌規劃部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水平。
風險雙控,科技減災。堅持創新驅動戰略,切實加大基礎投入和信息化技術應用,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風險區做好風險管控,有效化解和規避地質災害風險,切實提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成效。
社會參與,全民防災。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引導人民群眾主動參與防災工作,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自救互救能力。
(三)規劃目標
1.總體目標
到2022年,以“查風險、強預警、除隱患”為目標,基本建成“四化四全”全省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并有效運行,形成基礎扎實、預警及時、治理有效、信息暢通、支撐有力的地質災害綜合防治格局。到2025年,以“控風險、保安全、促發展”為目標,全面提升我省地質災害早期識別和預警預報能力,推進地質災害“隱患點+風險區”雙控模式,加快地質災害防治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做好“一個體系建設、兩個風險管理、三個變量控制、四個工程部署”,健全科學高效的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我省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2.具體目標
——完善防治管理體系。充分發動政府各部門和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完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突發地質災害響應工作機制,不斷優化職責分工,壓實管理責任,確保各級政府和行業部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任務有效完成。
——提高調查評價精度。全面完成地質災害易發縣(市、區)1:50000風險調查,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內城鎮人口聚集區1:10000精細化調查全面覆蓋,實現全省地質災害風險分區評價“一張圖”和隱患點動態管理,構建地質災害“隱患點+風險區”雙控體系;完成空天地一體化地質災害精細調查試點,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隱患早期識別能力。
——提升監測預警能力。完善省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平臺和13個市(州)、78個縣(市、區)精細化氣象風險預警模型,形成高度信息化、預警一體化的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體系;完成2523處專業監測點建設,實現受威脅30人以上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專業監測全覆蓋,顯著提升監測預警覆蓋面、精準度和時效性,提高災前預防能力。
——降低地災風險程度。爭取多方資金支持,完成254處重要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和3473名群眾避險搬遷,及時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防范化解重大地質災害風險。
——提升防災減災能力。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防治標準體系,加強地質災害防治領域科技創新和數字化,提升地質災害防治專業隊伍支撐服務能力,著力打造湖北特色地質災害防治文化品牌,構建全省地質災害風險防控智慧管理服務平臺,以科技創新驅動防災減災水平提升。
——推進庫區專項防災。穩步推進三峽庫區后續防災規劃實施,加快推進丹江口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建立清江庫區地質災害防治長效機制,實現防治工作常態化。
三、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點防治區
(一)地質災害易發區
依據地形地貌、巖土體類型及性質、地質構造等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和人為活動因素,全省地質災害易發區分為高、中、低三個級別,易發區總面積148930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面積的80.11%。其中,地質災害高易發區面積39221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1.10%,主要分布在鄂西北中—低山區、鄂西南區、鄂東南低山-丘陵區等;中易發區面積57368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0.86%,主要分布在鄂西至鄂西北中-低山區及丘陵區、鄂西南中山區、鄂東北中-低山區及丘陵區、鄂東南低山-丘陵區等;低易發區面積52341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8.15%,主要分布在鄂西北中-低山區,鄂西、鄂北、鄂東崗地丘陵及中-低山區等。地質災害非易發區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9.89%,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區、襄陽北部至隨州中部地段和黃廣平原黃梅縣東南部地區。
(二)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
依據全省地質災害易發區分布,結合全省區域發展布局,把地質災害易發、人口密集、社會經濟財富集中、重要基礎設施、國民經濟發展的工程活動強烈區域和重要規劃區作為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全省共劃分出五個重點防治區,總面積47303平方千米。
鄂西南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該區面積20844平方千米,包括恩施市、宣恩縣、建始縣、巴東縣、五峰縣、長陽縣等部分區域,重點保護對象是轄區居民、國省干線、鐵路、川氣東送管線及水利工程。
鄂西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該區面積10760平方千米,包括巴東縣、興山縣、秭歸縣、長陽縣、宜都市等部分區域,重點保護對象是庫區居民、三峽大壩水利樞紐、葛洲壩水電站,應重點防范長江主航道兩側可能發生的崩塌、滑坡災害。
鄂西北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該區面積11438平方千米,包括竹山縣、丹江口市、房縣、鄖陽區、竹溪縣、保康縣、谷城縣等部分地區,重點保護對象是庫區居民、南水北調工程、西氣東輸管線、國省干線、鐵路等重要工程設施。
鄂中武漢地區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該區面積2433平方千米,包括武漢部分地區,重點保護對象是城區居民、鐵路、高速主干線、城市地下工程與地面建筑安全。
鄂東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該區面積1828平方千米,包括黃石市、大冶市、鄂州市和黃岡市部分地區,重點保護對象是國省干線、重點城鎮及礦產資源集中開采區地質環境安全。
四、地質災害防治任務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建立高效科學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提高全社會自然災害防治能力”要求,聚焦“隱患在哪里”“結構如何”“災害何時發生”等關鍵問題,服務湖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長期目標綱要,落實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職責,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和能力建設等防治工作。
(一)完善多層級防治管理體系,強化防災責任落實
以落實防災減災責任為導向,進一步明確職責分工,落實管理責任,進一步深化網格管理,建實風險雙控,進一步強化績效考核,壓實監管考評,形成符合我省實際的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體系。
進一步明確職責分工,落實管理責任。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上下聯動”的責任體系,厘清機構改革后各級政府和行業部門地質災害防治職責邊界,壓實各級政府地質災害防治的主體責任,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突發地質災害響應工作機制,打通響應的最后一公里,變被動響應為自主響應;壓實行業部門地質災害防治的監管責任,加強自然資源部門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指導監督,有關行業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加強相關領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實施;壓實村(組)一線處置工作責任,加強區域內災前預防和災后救助,配合鄉鎮政府及有關部門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暢通信息渠道,優化上下級政府和部門之間信息上報與反饋機制,堅持常態化防災減災與非常態救災相結合,落實各相關部門人員防災救災責任。
進一步深化網格管理,建實風險雙控。健全網格“四位”格局下的“一體”化運行機制,推進網格“四位”統籌聯動,立體協作,形成合力。強化網格內隱患點“全周期”管控,以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為防災重點,分層級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加快推進“隱患點+風險區”雙控管理體系,從政府、主管部門、村(組)和專業技術支撐四個層級,落實“點面結合”層級管理全覆蓋。
進一步強化績效考核,壓實監管考評。完善職責考核檢查機制,各級政府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目標考核責任制和績效考核,各級地質災害議事機構指導、協調同級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切實履行部門(行業)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通過地方自查和上級督查的方式,確保各級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任務有效完成。完善獎勵和問責機制,對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貢獻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資金鼓勵,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失職、瀆職的有關人員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追究責任。
(二)建立多層次調查評價體系,夯實風險防控基礎
以解決發現風險隱患在哪里為導向,圍繞“滑坡體結構是什么”,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核(排)查、地質災害易發區風險調查與普查、重點地域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地質災害隱患專項調查及空天地一體化地質災害精細調查試點等6項工作,進一步查明地質災害風險隱患,提出風險防治對策及建議。
加強地質災害隱患核(排)查。對全省存在地質災害隱患點的95個縣(市、區),持續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核查工作,及時掌握全省地質災害隱患點變形情況,分轄區組織開展年度地質災害隱患風險動態排查,及時更新隱患點信息數據庫。
完成全省地質災害易發區風險調查。在已部署開展90個縣(市、區)1:50000地質災害風險調查基礎上,繼續開展5個地質災害低易發縣(市、區)1:50000地質災害風險調查工作。實現全省地質災害易發縣(市、區)地質災害風險調查全覆蓋。通過劃定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隱患區的風險等級,提出風險管控對策與建議,推進防控方式由“隱患點防控”逐步向“隱患點+風險區”雙控轉變。
開展全省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在已有地質災害風險調查基礎上,以縣級行政區為單元,開展全省90個地質災害易發縣(市、區)孕災地質條件、承災體補充調查,歷史年度地質災害災情、綜合減災能力等調查工作。建立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模型,編制省級1:250000、市級1:100000、縣級1:50000地質災害風險區劃圖和防治區劃圖。為國土空間開發及地質災害防治提供地質基礎資料。
推進重點地域地質災害詳細調查。針對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內城鎮人口聚集區,開展1:10000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和大比例尺的勘查,查明地質災害隱患形成機理,威脅范圍,掌握地質災害隱患動態變化,評價危險性及穩定性,為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風險區的管控提供基礎依據。
推廣地質災害隱患專項調查。自然資源部門聯合應急管理、發展和改革、交通、鐵路、教育、農業農村、文旅、水利、住建、地質等部門,在山區丘陵地區78個縣(市、區)開展各職能部門主導的包括農村建房、道路交通干線、重大線性工程、旅游景區、重大戰略規劃區、搬遷安置點等切坡形成的邊坡地質災害隱患專項調查,防范化解重大險情,為地質災害綜合治理提供依據。
開展空天地一體化地質災害精細調查試點。利用合成孔徑雷達干涉、高分辨率衛星遙感、無人機航空攝影、近景攝影測量、北斗高精度定位等先進技術手段,與地面調查、測繪勘查相結合,在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選取649.57平方千米,開展空天地一體化地質災害精細調查試點,查明災害發育特征和分布規律、致災風險等,為地質災害綜合防治提供依據。
(三)健全多場景監測預警體系,提升風險預警水平
以解決災害什么時候發生為導向,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力度,開展省、市、縣地質災害精細化氣象風險預警,重大隱患區綜合遙感監測以及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預警等工作,融合多源監測預警數據,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監測預警體系,分析地質災害發展趨勢,預測地質災害發生區域,預報地質災害發生時段,全面提升綜合預警預報水平,最大限度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繼續保持全省在庫已知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全覆蓋,繼續探索群專結合模式,推廣簡易可行的普適性監測設備,結合隱患點情況,加強從“安什么、安哪里、安得起”三方面研究,加強群測群防隊伍建設,強化監測設備配備和技術培訓,健全完善群測群防成功避險獎勵機制。實行地質災害隱患點與風險區域動態管理,全面提升“四位一體”網格化管理水平。
提升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精度。開展1省、13市(州)、78縣(市、區)地質災害精細化氣象風險預警工作,形成省、市、縣互聯、互通、互動的預警體系,顯著提升預警預報精度和時效性,有效支撐區域地質災害風險管控。
開展地質災害隱患綜合遙感監測。綜合運用高分辨率多光譜光學影像遙感、微波、雷達測量等技術,選取16488平方千米的重大隱患區開展綜合遙感監測,劃定地質災害隱患風險區和疑似隱患點,開展地面核查,及時發現隱患,掌握隱患點動態。
加快推進地質災害專業監測建設。對受威脅30人以上的2523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分級分類監測,研發推廣實用性強、運行穩定的監測設備,擴大專業監測預警覆蓋面,著力加大預警模型和判據的研究,全面提升監測預警科學性、及時性、準確性。
(四)鞏固多手段綜合治理體系,降低災害風險程度
以解決有效降低災害風險程度為導向,保障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為前提,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開展工程治理、排危除險和避險搬遷。
穩步推進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對威脅人數達到200人以上的縣城、集鎮、學校、人口聚集區的254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依據輕重緩急,有計劃地分期、分批實施治理工程,科學設計防范措施,提高重點地區和重點部位防御工程標準。
適時開展地質災害排危除險。對調查發現的風險高、險情緊迫、治理措施相對簡單的1000處地質災害隱患點,采取投入少、工期短、見效快的工程治理措施,組織排危除險,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威脅,有效保護人民生命財產。
積極推進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對不宜采用工程措施治理的、受地質災害威脅嚴重的居民點,結合生態功能區人口轉移、工程建設和鄉村振興等政策,尊重群眾意愿,推進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對全省符合避險搬遷條件的3473人,逐年實施避險搬遷計劃,優先搬遷特大型和大型地質災害威脅人員,完善避險搬遷場所和保障措施。
(五)深化多方位防災能力體系,提升科技防災能力
以解決防范全域全過程風險為導向,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制度標準,建設地質災害風險防控智慧服務平臺,開展科技創新、專業隊伍以及地質災害防治文化建設等工作,健全高水平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提升綜合防災能力。
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制度標準。制定全省地質災害風險防控管理制度,建立“隱患點+風險區”的“雙控”風險防控體系;健全適應新時期要求的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標準,為我省地質災害防治提供遵循。
建設地質災害風險防控智慧服務平臺。充分運用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建成集數據智能采集、動態匯聚、實時監控、智能分析、科學預測和精準服務為一體的全省地質災害風險防控智慧服務平臺,分級分類管理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風險區,為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科學研究和公眾防災減災提供精準化知識服務,為降低、減緩地質災害風險提供支持。
提升地質災害防治科技支撐。依托省內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工作,加強地質災害創新平臺建設,開展地質災害成災機理、災害鏈、早期識別等理論方法研究,培養高水平地質災害防治人才,有效提升地質災害防治創新水平和能力;加大空天地一體化地質災害精細調查、多源監測數據融合綜合預警等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發。
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專業隊伍建設。充實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專家庫,有效發揮專家參與隱患點管理、重大災害的研判與風險評估等決策咨詢的作用。指導專業隊伍應急能力建設,配合相關部門做好應急調查、會商和應急處置等支撐服務。進一步夯實駐基層支撐“四位一體”網格化管理的地質災害專業隊伍,保障專業技術支撐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實現全覆蓋。
開展地質災害防治文化建設。借助“互聯網+”技術,建立地質災害防治科普基地。利用“4.22”、“5.12”、“6.25”等時間節點,通過多形式、多渠道、多層級科普宣傳培訓和防災應急演練,普及地質災害預防、辨別、避險、自救等知識,宣傳培訓受威脅群眾不少于50萬人次、專業技術人員不少于5000人次。加強基層防災備災能力建設,充分發揮基層民眾的第一防線作用。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保障
健全地質災害防治議事協調機構,完善組織、指導、協調、監督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相關部門防災減災救災的協同作用,形成各負其責、各司其職、齊抓共管防治格局,全面落實“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作、社會參與、上下聯動”的責任體系。
(二)強化資金保障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地質災害防治經費保障機制。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省級配套資金投入的同時,推動市縣政府相關資金籌措,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建立靈活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資金融資渠道,出臺優惠和鼓勵性政策,推行地質災害開放式治理,逐步形成地質災害防治經費投入的良性機制。
(三)強化技術保障
加強地質災害技術支撐機構建設,充實專家團隊,完善專業人員、裝備等配置;加強信息和資源共享,統籌機構改革以后地質行業、高校院所的優勢資源,充分發揮各類專業人員技術作用,推進“專群結合”的防治體系建設,形成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合力。
?
附則
本《規劃》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
本《規劃》由湖北省自然資源廳負責解釋。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