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多姿,大乱婬交欧美视频一区直播,国产香蕉97碰碰久久人人蜜桃,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中國政府網|湖北政府網|繁體 |登錄|注冊|長者模式

孝感打造生態友好型現代農業發展區 加速鄉村振興

2024-12-06 14:50 中國自然資源報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位于武漢都市圈核心圈層,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30億元。2021年1月,孝南區朱湖辦事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被納入自然資源部部署的鄉鎮試點。

朱湖辦事處位于江漢平原下游、府河和淪河交匯口,內有“東方凈土、濕地奇景”之美譽的朱湖濕地公園。近年來,在保護河流濕地與周邊農田建設、農旅康養設施建設過程中,土地資源利用沖突突出。

運用“12345”工作理念,孝南區進一步將濕地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全方位整合涉農資金,一體推進耕地保護、高標準農田、鄉村旅游、生態修復等工程,構建“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規模集聚、空間形態高效集約、生態環境天藍地綠、景觀風貌健康美麗”的國土空間新格局。

規劃引領重謀劃?資金多元促效應

試點建設規模7.53萬畝,投入資金11.72億元。堅持統籌規劃,優化空間、功能、產業三大布局,放大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強化人力、物力、財力三大保障,新建“五大暢通工程”,促進孝漢同城化。統籌耕地保護,實施閑地變耕地、小田變大田、低效田變高產田“三大整治工程”,促進農業高效化。統籌生態修復,實施府淪兩河綜合治理、主干渠系整治、濕地保護修復“三大活水工程”,促進流域生態化;統籌產業發展,實施特色種植養殖、糯稻精深加工、文旅康養“三大興業工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統籌鎮村建設,實施鎮區改造、村灣集并、功能配套“三大安居工程”,促進就地城鎮化;統籌基層治理,實施黨建引領、共同締造、農場改革“三大賦能工程”,促進治理精細化,推動形成“空間高效集約、產業特色鮮明、環境天藍地綠、群眾安居樂業”發展新格局。

充分利用現有政策,做足“整治+”文章。通過公開招標方式,項目引入孝感東宇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作為投資運營主體,整合交通、水利、農業等各部門涉農資金,把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鄉村振興、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農旅養”融合結合起來。圍繞濕地公園開展濕地保護與修復,既全面刷新鄉村“顏值”,又放大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平臺效應,推動了當地農村經濟發展。

融合發展賦動能?創新模式推經驗

結合朱湖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探索將濕地公園、朱湖糯米、孝感米酒、花卉苗木、水產品等農林牧漁系列產品打包融合,形成“以農促旅、以旅興農、農旅融合”的鄉村振興格局。

大力促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朱湖糯米”產業發展,打造全節點、全生命周期服務的農業產業鏈。圍繞濕地,打造四汊、五臺區域水上觀光游和347國道沿線蓮蓬、菱角采摘觀光游等農旅融合生態旅游觀光區。村集體與村民成立生產合作社或公司,對整合后的資源進行開發運營,按一定比例分配股權,引進農旅產業并培育休閑體驗、戶外拓展、農業科技體驗、餐飲、購物、住宿于一體的成熟產業群。通過產業化經營吸引游客“體驗式消費”,促進生態產品、農業產品的價值提升,共建生態、生產、生活相互共融的田園活力村鎮,增添鄉村振興的“綠色動能”。

以試點為契機,成立湖北省首家縣級全要素自然資源投資公司,多渠道引入社會資本,構建孝南區自然資源開發建設投融資體系,按照“行政+技術+市場”的模式,探索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四資轉化”投融資模式,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或金融資金投向鄉村振興、生態環保領域,實現“政府有作為、部門有業績、國企有效益、合作有分成”的目標。

通過實踐,試點總結出“12345”工作理念。搶抓“一個機遇”,即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和土地要素保障的機遇;做到“兩全”,即精心做優全域規劃、聚力做成全域整治;走出“三個誤區”,即走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一個工程工具、是一個簡單的項目、是政府的命令和決定的誤區;解決“四個問題”,即解決工作一盤棋的大局意識不到位、工作目標認領不到位、工作責任鎖定不到位、工作時序啟動不到位四個問題;鎖定“五個目標”,即實現耕地保護目標、生態修復目標、產業導入目標、和美鄉村目標、基層治理目標。

生產生活雙提質?共建共管增實效

試點通過坑塘水面整治、土地平整、溝渠道路提升改造等,著力解決耕地碎片化、生產低效化等問題,推動形成“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實施村莊拆遷集并,優化農村建設用地布局。合理采取拆遷撤并的方式,將零散的農村居民點進行集并,解決村莊空心化問題,實現了“一主一副多點”的規劃格局,建成還建小區4個,打造和美鄉村10個。在節約農村建設用地的同時,集中資金實現保留村莊的上下水系統、村莊道路、電力設施等公共服務設施的集中提升配套。

試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決做到謀劃項目前先宣傳發動群眾,征地拆遷前先啟動還建房,土地整治前先引進農業種植主體,全面保障群眾利益不受損。試點以“群眾滿不滿意”為標準,先后5次就全域整治設計征求群眾意愿。將群眾需求融入整治項目中,確保群眾滿意。同時,引導群眾主動投身到全域建設、產業發展等工作中來,開辟專門的村民議事活動場所,聘任灣長、路長、河長、田長等“小六長”,推出由回鄉創業人士、老黨員、老教師組成的新鄉賢,制定村民公約文明守則,共管全域項目管理。

綠色發展實現共贏?農業融合帶動增收

試點以大都市圈中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來調和多元化的土地利用需求,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圍繞朱湖國家濕地公園全過程保護修復和適宜利用,打造了2000畝濕地大湖、1200畝多功能圩田、2800畝生態旅游觀光基地的“生態旅游”景區。圍繞朱湖富硒土壤、地熱、濕地、碳匯等自然資源,引進戰略開發商,植入“中國零碳小鎮”概念,結合濕地公園打造朱湖地熱溫泉旅游項目。朱湖濕地流域水質從劣Ⅴ類提升至Ⅲ類,防洪標準由20年一遇提高到30年一遇,濕地核心區增加到5000畝,碳匯量達6685.5噸、新增碳匯量1348噸,碳匯能力提升25.3%。預計就近新增就業崗位1000余個,每年接待游客10.65萬人次,創造旅游年產值2130萬元,實現利稅120萬元以上,帶動相關產業收入約每年600萬元。

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1+N”模式,做精做優朱湖糯稻特色農業,發展4萬多畝糯稻種植基地,帶動周邊形成8萬畝糯米種植產業,供應麻糖米酒、休閑糕點、功能飲品等50余家糯稻深加工企業,帶動上下游配套企業120多家,初步形成“育繁推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糯稻全產業鏈,目前年產值突破40億元。加強朱湖富硒品牌建設,提升土地自有價值和生態價值,支持糯米下游企業做大做強,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物質基礎。建立土地流轉指導價制度,扶持原豐糧油等合作社發展,帶動土地流轉14315畝,農戶每畝流轉保底收入在800元以上,實現農民年增收589萬元。

在降低耕地碎片化、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和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的同時,通過盤活農村“沉睡資源”,促進土地要素高效合理配置,保障糧食生產安全。項目整治出集中連片耕地380塊,耕地碎片化率降低27.9%,新增耕地5090畝、提質改造4000畝,糧食年產能增加560萬公斤。

試點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利用政策機遇,立足大都市圈區位優勢、河流濕地資源稟賦,引入社會資本,突出耕地“三位一體”保護,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改善農田生態,適應發展現代農業和適度規模經營需要,打造以濕地公園為核心的生態友好型高質量現代農業發展區。整治有效改善了平原湖區耕地碎片化問題,進一步盤活土地存量,挖掘土地增量,同時改善湖區生態,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出一條鄉村振興的生態致富康莊大道。該模式在河流濕地、平原湖區大力推進耕地保護和生態建設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廣意義。

附件: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已閱 0  打印   關閉